Hi, you are at clymup.com

Oac_tree

整理好桌面,迎接新开始 | 大脑“复健”

前天提交完硕士论文,耶!
我的学生生涯即将结束,耶耶!

但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兴奋,可能是战线太长,从1.12确定论题,到中途的六次和导师的面谈,到最终完稿。虽然战线长,但每次导师会面都搞定一个章节的问题,所以大问题小步解决,到最后没有很大负担,心态也更平静。

原本毕业论文应该是今年上半年的头等大事,但是回想一下,它好像只是我的副任务。记录在案的花在论文的时间有171h,大概等同于1个月。

我有太多其他想学的、在学的东西。幸运的是,我好像找到了适合我精力的运作方法。虽然多任务,但是并不是在支线任务间来回穿梭,而是用大块的或整块的时间去处理一个当下主要任务,以此类推。

有一个认识更加深了,就是语言(可以是各种符号)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,更是认知的载体也是建构认知的积木。比如,中文和英文、数学语言、编程语言、统计学和概率论的语言,算上AI的技术,Karpathy直言[自然语言]英语是新的最热门的编程语言。我仔细想想,现在缺的主要不是编程能力,而是评估代码的能力。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:不熟稔代码,怎么评估AI写的代码?评估能力(evaluative ability)真不愧是批判性思维最高能力之一。所以,还是不能轻视基础和经验这些积木。

学这些语言主要在Youtube以及其他顺藤摸瓜找到的教学平台。从前看Youtube可能仅仅是学习英语,但现在是学习其他的语言。就这样,在持续精进英语的同时,还接触到不同的优质的教育资源,我第一次深深觉得我该是多么适合学这些。

质性分析固然重要,但通过定量学习,我看到了量化思维下的另一个世界,我也可以更自信地比较定量和定性这两种研究方式。

现在我更加确信,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思维和能力,缺一个可能都是思维上的残疾。加上现在有ChatGPT等,自学和终生学习的路更好走了,现在不走何时走?走出稳健的步伐!